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万千家庭幸福安宁,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健全教育、预防、保护、矫治、挽救工作整体推进机制,预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加快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4月8日,由共青团渭南市委,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渭南12355青少年服务台、渭南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办,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渭南市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协办,未成年人司法社工(志愿者)沙龙在渭南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如期举办。
本次沙龙由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特聘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潘文珍主持。
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市精卫中心临床科主任韩宁老师做了经典案例分享,通过社会调查研究确定涉案未成年人的“矫治点”,包括认知偏差、行为偏差、不良“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等,制定个性化的帮教计划并及时评估帮教效果,调整帮教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因人施策精准帮教。每个阶段结束前通过心理测评、自评、他评等方式评估帮教效果,及时进行专家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研判,调整帮教方法,逐渐树立自尊自强,有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阐述了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未检工作“从帮入手、由爱出发”,进行“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技能培养”,达到“放下包袱、改正错误、学好本领、重塑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互动交流中,特邀嘉宾与社工志愿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大家积极发言,共同分享未检工作的经验和感悟,进一步健全教育、预防、保护、矫治工作整体推进机制,预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加快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下半部分的互动交流环节,各位嘉宾老师与社工(志愿者)们通过线上连线与线下交流的方式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其中区检察院未检科主任李为华交流涉案未成年人的犯罪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并对司法社工实地考察、面谈等方式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根据涉罪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教工作方案,通过家访、电话和网络访谈、心理辅导评估、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其开展帮助和教育。对涉罪未成年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再犯可能性的评估提供真实、客观、专业的书面报告表示感谢。
市精卫中心书记、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徐渭龙交流涉案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心理疏导的技巧,对受害人进行心理安抚,助力司法社工提高业务技能。
省二监贺晓云老师,虽然是以线上连麦的方式,但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未成年案例发出“与这些孩子及家庭接触的越多,越会有心碎的感觉”的感叹……对于各位老师的分享,团市委少工委班群老师,一方面表达了对司法社工(志愿者)老师们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再次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而发声!
渭南市教育学会会长任兆文从育人的视角,为预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建言献策。
团市委少工委办公室主任班群对市青少年心理学会的未检工作给予了肯定,赞扬了参与未检工作社工针对性的帮教内容和方案,协助办案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悔过,回归社会。
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宋卫玲从民生的角度阐述了未检工作的社会性和重要性,支持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对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对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矫治、开展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强制亲职教育、团体辅导等工作,全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链接资源。
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杨梅主任说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时,整合了具有心理、法律、家庭教育、生涯规划等专业特长服务青少年,对能够覆盖到其调查及矫治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起到非常重要的专业作用。
最后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秘书长王艳妮介绍了学会围绕着“摸清需求、整合资源、搭建机制、联动服务”展开工作。以青春灯塔唤醒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识,12355服务台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通道,司法帮教为迷途青少年托底。青少年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联合起来。
通过这次沙龙活动,使司法社工志愿者,对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社工志愿者纷纷表示这次沙龙不是形式,接地气,很受益,今后的工作方向也更加清晰。分享的司法帮教工作中实践经验,促进司法社工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提高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未成年人司法支持体系,发展壮大全市司法社工队伍;培养梯队人才,增强事业的可持续性,进而为全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转载来源:渭南市青少年心理学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