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第21个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
让我们一同走近
国内首个儿童慈善教育报告
深入了解儿童公益素养或慈善教育
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全面自由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益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2021年起,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启动“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旨在通过提升中小学生公益素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未来公民。
为全面了解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为公益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团队开展了系列调查调研活动并形成《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发展报告》。
“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是什么?
报告所研究的“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商业性教育机构四类主体,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开阔视野、丰富生命体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能力、培育慈善意识、引导利他行为为目标开展的教育活动。
为何关注“儿童公益素养教育”?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备受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数量逐渐增加,互联网公益平台发展风生水起。但是,从每万人拥有慈善组织数量、全国捐赠总额占GDP比例、人均捐赠额、志愿服务参与率等指标来看,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水平。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的公民道德培育和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我国青少年在观念和行为上一度暴露出不少问题。
公益慈善与教育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一方面,从汉代的“义学”到新中国的“希望工程”,公益慈善对教育的支持由来已久;另一方面,慈心善举自古以来便是“四端之心”及“理论五常”的生动诠释,慈善的道德属性使其具备了促进参与者自身道德发展和感召受助者和旁观者的教育功能,公益慈善教育成为推动儿童发展的积极举措。
谁需要“儿童公益素养教育”?
第一,对于儿童:
符合其发展需要和权利保障
1.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
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公益慈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伦理学的视角,有助于儿童道德发展;从心理学的视角,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儿童利他主义形成;从公民学视角,有利于培养儿童社会责任。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助于儿童自身发展,为儿童成年后良好社会功能奠定基础。
2.有利于保障儿童受教育权
正如前文所提到,“慈善教育”的一类含义是指公益慈善力量办学、助学,有学者认为慈善资源对教育的支持是公益慈善教育效果的体现。受教育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慈善文化普及和捐助者教育,从结果上保障慈善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第二,对于家庭:
符合家长教育观念转型方向
1.家长重视儿童全面发展,道德品质培养最受关注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对儿童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展向全面发展转型。
● 从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个维度的调研表明,家长希望儿童全面发展,最关注“学会求知”和“健康生活”。
● 家长认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排序依次为“有温暖的家”、“有朋友”、“有社会地位”、“有钱”、“有权利”、“其他”。
2.九成家长认可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并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 超六成家长认为儿童公益慈善教育“非常重要”。
● 近九成家长有较强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需求。
公益教育活动的参与意愿随被调查家长对儿童公益素养重要性认知升高而升高。
● 从付费意愿来看,被调查家长为学校和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教育活动付费意原较高。
● 时间、渠道和可信度是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活动的三大瓶颈。
第三,对于学校
有利于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战略
1.有利于学校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社会关爱、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下,构建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2.有利于不同教育阶段学校落实学生培养目标
● 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幼儿园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落实。
● 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目标落实。
3.有利于学校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 有利于学校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落实不同教育阶段儿童综合素质评价。
● 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国际学校提升竞争力。
第四,慈善行业
有利于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公益慈善行业长远发展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对现时与未来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均有重要价值。研究者认为,教育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传播现代公益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提升慈善专业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既可以通过家校社一体化机制促进现时的公益慈善参与,又能够提升儿童公益慈善意识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社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扩展业务范围。捐赠服务和议题倡导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能够帮助社会组织有效回应捐赠人亲子教育和学校学生公益慈善实践需求,弥补商业机构公益慈善专业性不足,通过对接家庭、学校、社会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资源,实现促进机构自身发展和扩大议题影响力双重发展。
第三,对于教培市场
有利于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战略
1.有利于受双减政策影响教培行业转型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是素质教育赛道的业务增长点。与STAEM教育、财商教育等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类似,儿童公益慈善教育以提升儿童社会性发展、公共参与、社会责任等综合素养为目标,能够为受“双减”政策影响学科培训业务发展的机构带来转型发展机会。
2.有利于促进留学服务机构业务增长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留学服务机构提升市场竞争力。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了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开展留学服务业务的机构快速增长,针对留学生软实力的背景提升服务成为出国留学服务的创新增长点,公益慈善相关活动成为背景提升服务重要载体。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助于留学服务机构拓展获客渠道,提升留学尤其是北美留学服务市场竞争力。
了解了家校社三个场景下
对于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的需求
让我们继续聚焦
儿童公益素养教育供给现状吧
家长是怎样带孩子做公益?
聚焦儿童公益素养教育供给情况
一,六成家长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相关活动
1.被调查家长的公益慈善认知及补充看法
● 从帮助他人、捐款捐物、志愿服务和其他四个选项考察了家长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情况。在被调查家长看来,认为帮助他人是公益慈善的比例最高,达84.8%;其次为捐款捐物,占比80.3%;再次为志愿服务,占比78.8%。
● 从选择“其他”的开放式答案来看,被调查家长对公益慈善的补充看法中,最高频的词汇为“社会”“力所能及”“全民”“大众”“服务”“心理”“爱心”“奉献”等。
2.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 从近三年的公益慈善参与情况来看,被调查家长选择“参加过”的比例为28.3%,“没参加过”的为38.3%,有33.4%的被调查家长选择了“有些活动可能是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可见三成左右的被调查对象对公益慈善活动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晰。
● 具体来看,亲子公益慈善活动参与率随年龄降低而下降,因孩子普遍在6岁以下,九零后的参与度最低。六零后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度最高,达40.9%,其次为七零后,为39.9%,八零后为26.4%,九零后为16.2%。
● 学历越高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度越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家长参与度为35.9%,其次为本科,占比29.7%,大专为29.2%,高中等为19.2%,初中及以下为10.7%。
● 从职业类别来看,被调查家长职业为企业事业负责人/管理者的,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度最高,达43.9%,近一半的被调查家长都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活动,其次为全职主妇,参与度为34.3%,再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与度分别为32.6%和32.1%,办事人员/职员和商业/服务人员的公益慈善参与度也在20%以上。
● 东部地区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度最高。分地区来看,公益慈善活动参与度最高的为东部地区,达31.3%,其次为中部地区,为28.9%,再次为西部地区,22.3%,东北地区为9.1%。
二,家庭参与儿童公益慈善
活动的类型、领域和认可度
1.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不同类型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助人、捐赠和主题社会实践是排名最高的公益慈善活动类型。
2.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领域分布
环保和教科文卫体相关活动的参与度最高。
3.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地点分布
居住社区是与亲子公益慈善活动联系最紧密的系统。
4.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者
“居住的社区”是亲子公益慈善活动最主要的组织者,占比为55.3%,其次为 “孩子学校” 和“公益机构”,占比分别为49.9%和48.2%),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自己工作单位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占比也较高,达32.5%,约有12.8%的活动是由商业机构组织。
5.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信息来源
学校、社交网络(亲友介绍/推荐、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社区是被调查家长获取参与公益活动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6.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时间
亲子公益活动最常见的时间是周末,节假日(不含寒暑假)和寒暑假的占比类似,分别为51.0%和48.8%,工作日仅为13.6%。
7.被调查家长对参加过的公益或相关活动认可度较高。
引入了NPS(净推荐值)来了解被调查家长对参加过的公益活动的感受。NPS的核心是调研用户是否愿意将这个产品推荐给其他人,以此体现用户对产品是否真正满意,是衡量一个产品是否真正的获得了用户的认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得分区间在-100~100之间。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标准,NPS在30-70之间已属不易,2018年苹果公司的NPS值为46。这次调研被调查家长为他们参加过的公益活动给出的净推荐值为40,可以理解为被调查的家长对自己参加过的“公益活动或公益相关活动”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三,家庭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支出提升空间较大
家庭年均捐款额度和单次公益活动支出相对较低。
1.近一年被调查家长带孩子捐款的额度
从参加公益活动的实际支出来看,近一年亲子公益的捐款额度最多的区间为100元以上1000元及以下,占比达54.7%,其次为1000元以上,占比21.1%,再次为100元以下,占比24.1%;
2.被调查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平均单次花费
近一年亲子公益活动的平均单次花费在51-1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36.6%,其次为50元以下,占比24.1%,200元以上的仅为3.5%,300元、500元居多,最多的为3000-5000元。
四,时间、渠道和可信度
是家庭参与慈善的三大瓶颈
被调查家长认为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挑战是时间、渠道和可信度。
从时间上的挑战来看,被调查家长主要认为孩子没时间或(和)自己没时间带孩子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从渠道挑战来看,有些家长认为当地缺乏相应的活动资源,有些家长认为活动流于形式,可持续性不强;从可信度挑战来看,部分被调查家长的顾虑一方面在于社会总体公益慈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提出自己缺乏甄别公益慈善活动的能力;另外,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家长也提出参加线下活动安全问题的顾虑。从关键字来看,“时间”“公益”“机会”是“孩子”参与的主要挑战。
以上是儿童公益素养报告节选部分
更多相关内容将会在
中国公益研究院官方公众号上不定期更新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